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-PAPER 第345期 2020/03/15 出刊/ 半月刊

 

 

河婆擂茶的真意

【文/曾寶貝/馬來亞大學語言學系中文專業】

 


26012


  身位福建人的我,在馬來西亞土生土長了近20年,對客家籍貫完全是零知識。上了大學,無意中聽到了同學流利的客家話,覺得特別地深奧難懂,但又不失有一種奇特、有趣的韻味。就這樣,留在我腦海中的「客家」等於一串串拗口的音符。

  幸運的是,我在學校的一次活動中接觸了客家文化,品嘗了幾次擂茶。在那之前,我從未聽聞「擂茶」這食物,更別說品嘗了!好幾次的擂茶專訪,帶給我的印象都是不同的。最印象深刻的,是在吉隆坡茨廠街的一個小檔口。

  茨廠街是觀光旅遊勝地,然而這家檔口的地理位置卻不是很顯著。在高聳林立的洋灰森林中,它坐落在一條小巷裏。這條小巷隔開了兩棟高樓(Kotaraya Complex 和麥當勞),一坑一窪的路面只能讓一輛車子穿梭,所以人流量較少。

  檔口的招牌在一個大布條上,標為「河婆擂茶香飯」。檔口的攤主是位耄耋老人,白發稀疏,有點駝背,但目光是有神的,走起路來精神抖數。70多歲的他,已營業10多年,自始至今都以傳統手工制作擂茶,沒有添加任何化學色素或味精。他的擂茶,與一般的馬來西亞擂茶不大一樣,特別地苦,也格外地入味。

  每天淩晨兩三點,他就要開始準備食材,然後一直擂茶至清晨。10多年,天天如此。這麽辛苦,怎麽不用果汁機呢?原來,機器會破壞蔬菜的營養,只有用傳統的擂茶方式,才能讓食材「物盡其用」,發揮最大的效用。難怪他的擂茶特別苦了!墨綠的濃湯,得來不易啊。在這步伐匆匆的時代,時間稀缺,人們總企圖在削減時間成本的情況下,達成目標。奈何,付出和成果往往成正比,就如這擂茶一樣。

  這樣的手藝,由他父親傳授於他,其中的信念只有一個,那就是讓吃的人更健康。他侃侃而談道,曾經用擂茶「治愈」了很多人。不管是惡疾纏身,或是氣血不足等問題,只要像他那樣天天喝一碗擂茶,定能元氣滿滿,恢覆健康。它的功效可不是一般的多,除了降三高、驅寒消暑、提高免疫力、通腸等等,還能祛痘除斑,具有美顏效果!我似乎明白了,擂茶隨客家人“下南洋”,並長久不衰的原因。

  老伯的擂茶比市價低很多,一碗只售六令吉。與其說行商,倒不如說是行善了。對老伯而言,大眾的健康比利潤重要。實際上,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這樣的味道,畢竟,良藥苦口啊!在誘惑叢叢的環境中,有多少人能毅然捨甜取苦呢?然而,老伯並沒有為了順應社會,而改變「初味」。

  老伯的生活,就是擂茶,擂茶就是老伯。此中有真意,欲辯已忘言。






  Facebook Twitter Line

▲BACK

◆ 發行單位 /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
◆ 榮譽發行人/ 周景揚校長
◆ 發 行 人/ 周錦宏院長
◆ 編輯顧問 / 王俐容老師、王保鍵老師、江俊龍老師、周錦宏老師、
姜貞吟老師、孫    煒老師、 陳秀琪老師、陳定銘老師、
張翰璧老師、黃菊芳老師、劉小蘭老師、蔡芬芳老師、
鄭曉峯老師、賴守誠老師、鍾國允老師、羅肇錦老師。
(依姓氏筆畫排序)
◆ 主   編/ 周錦宏院長
◆ 執行編輯 / 陳秀琪系主任、黃菊芳老師、邱一帆老師
◆ 編 輯 群/ 涂政強、梁萩香、彭淑姿、陳昀楨、彭賢明、
賴音如、賴亞華、羅雅鈴 (依姓氏筆畫排序)
◆ 刊頭攝影 / 廖千慧
◆ 網頁製作 / 李岳哲
◆ 連絡電話 / 03-4227151#33050